足病診療師林喜民指出孩子的足弓會慢慢形成,足底的脂肪層會階段性的變薄,肌肉發展漸漸增強。

扁平足患家者站立時,內側足弓消失,腳底的拱橋呈現扁平的情形,走路會較不穩定。

鞋屈折位最好在第一個蹠骨位,並需注意容易屈曲的鞋承托力或會不足。

小朋友如有扁平足,或需要穿合適的矯型鞋墊以改善問題。

買鞋時,選足夠的長度就可以,前面要留一點虛位,大概預留1CM左右的空間。

【小心扁平足】 揀鞋最緊要合腳


九月就是開學季節,家長都會趁暑假為子女準備好開學物資,其中皮鞋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裝備。需知道穿適合的鞋子才可以保護兒童的雙腳,《親子頭條》找來足病診療師,為大家提供揀鞋小貼士。

不同階段的孩子,在選鞋上都有分別,不少家長在子女仍在寶寶階段,就已經讓孩子穿鞋,足病診療師林喜民(George)表示,很多父母會擔心子女有扁平足,但其實小朋友要到約4-5歲左右,才能確定是否患有扁平足。



初生選鞋以保護腳底為主
George解釋:「嬰兒一出生,其實都可說是扁平足,因為腳底有一層厚的脂肪層及軟骨,令腳看上來像扁及厚一點。」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幼兒,便需要不同功能的鞋子,George指幼童在學行階段,鞋主要用以保護足部,並非用作支撐身體走路,不可穿著太重的鞋,反而應選鞋底較薄及柔軟的鞋子。

直至兩歲左右,幼童便開始行得較穩固,這時便需要支撐強一點的鞋,但亦要留意不可太硬,George認為這階段的小朋友,選鞋最緊要有足夠承托力及能保護雙足。至於小朋友長至三、四歲時,到戶外的機會增多,較多機會於石屎地面行走,鞋便需要有好好的保護作用,減低走路壓力,防止雙腳受傷。

買皮鞋的時候,要選擇表面質料柔軟,以及鞋底能減壓的,愈年幼的兒童揀鞋柔軟度要愈高,並要有鞋帶或扣式固定。George提醒家長要每四個月至半年檢查孩子的鞋,因為小朋友大得快,很多時六至九個月便需要換鞋。


從細節中留意腳部問題
小朋友最常見的足部問題是扁平足,站立時,內側足弓消失,腳底的拱橋呈現扁平的情形,走路會較不穩定。患有扁平足的小朋友於平常的活動中,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發生,但若情況持續,扁平足會使足部較易產生疼痛及疲勞。George表示,家長需要從孩子日常生活留意他們,是否特別易攰,行或跑得久時,足部或會有微痛;當小朋友表達能力未成熟時,或會經常要抱或不喜歡走路,這些都可能因為有扁平足的特徵。

除了痛楚等徵狀之外,也可多觀察孩子的坐姿或站姿,如發現站立時足弓塌下,足跟軸線會外翻的話,便有機會患有扁平足。家長可以帶子女向足病診療師求診,如發現他們有扁平足,便會為他們處方矯型鞋墊,改善走路姿勢,減少不良發展,降低扁平足惡化的機會。嚴重的扁平足如不接受治療有機會愈來愈痛。

「選適合的鞋及矯型鞋墊可作紓緩之用,家長最好不要自己亂買坊間的鞋墊或健康鞋,因為可能未必適合。最好經醫生或足病診療師診斷,處方適合的矯型鞋墊或健康鞋,胡亂購買會有機會令其情況變差。」扁平足再加上緊身的鞋子更可能會引致倒甲,不正常壓力或關節變形,及致拇指外翻等。


揀鞋四大要點

1. 足跟要有支撐:年紀少要選軟底,年紀漸長要選鞋底有承托力及吸震的,鞋屈折位最好在第一個蹠骨位,需注意容易屈曲的鞋承托力會不足。

2. 要有魔術貼或縛帶:使足部不會移位,加強走路的穩定性。

3. 鞋頭要有足夠寬度及深度:因為太窄的話,孩子會覺得不舒適。

4. 鞋不可太大:很多時家長都認為孩子大得快就買大點,其實是不對的,應該買足夠的長度就夠,前面要留一點虛位,大概預留1CM或1隻手指左右的空間。


資料來源: 親子頭條